南陽味精廠污水處理設備供應商 劉經理:185,388,69535 wei信同號
味精是我國發酵工業的主要行業之一.味精的生產工藝大致可分為水解法和發酵法兩大類,一般以含淀粉(如大米,玉米等)的糧食為原料通過生物發酵方式生產,近幾年,隨著國內味精產量的不斷擴張,隨之帶來的環境污染也日趨嚴重,給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味精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勢必帶來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使該行業對周圍環境的污染也不斷加劇.而生產過程排放物對環境的污染反過來又嚴重制約著味精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們試圖利用高科技的膜材料和先進的工藝技術對味精廢水進行減量化和無害化的治理,使其達到相關的排放標準,為該行業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味精生產廢水主要來源于提取谷氨酸后的發酵廢液,濃縮結晶遺棄的結晶母液,以及各種洗滌、消毒廢水,一般每生產1t味精約有25t發酵廢液排出,廢液中含有2%-5%的濕菌體及蛋白質等固形物,含有無機鹽,消泡劑,色素,尿素,各種有機酸,小于1%的其它氨基酸,6%-8%的NH4+,殘糖(小于1%),以及1%-5%的味精此外還含有%-%左右的核苷酸類降解產物.一般情況下,廢液CODc60000-80000mg/有31000-50000mg/L,谷氨酸1%-%,懸浮物17000-18000mg/L.味精廢水作為一種難處理的高濃度有機廢水,含有大量有機物和多種營養鹽,直接排放嚴重污染環境,一直是困擾我國味精生產企業的一大難題,廢水資源化是味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zui佳戰略.我國的科研人員圍繞味精廢水的處理工藝和綜合利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利用膜技術對高濃度味精廢水進行分離試驗,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及結合SBR生化處理工藝,使味精廢水穩定達到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超濾和納濾系統相結合作為生化前的預處理
味精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淀粉、硫酸等原料是廢水中CODcr、SO42-的主要來源,如果這部分廢水未經處理直接進入生化池,則CODcr和SO42-會對活性污泥產生沖擊和毒害作用,因此,只有降低廢水的CODcr和SO42--,才能保證廢水安全的進入生化池進行處理,實現達標排放.
用超濾膜技術去除味精廢水中的菌體
通常味精廢水處理時并不將廢水中懸浮的菌體除去,而菌體蛋白占廢水中有機成分的30%-40%,同時菌體蛋白還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質,可以用來制成飼料、單細胞蛋bai粉等有再利用價值的產品.所以味精廢水中菌體的去除就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之一.味精生產中的菌體在μm-3μm,并帶有很強的親水性,菌體分離比-發酵產品困難.在谷氨酸發酵液中含有約4%的濕菌體,提取干燥后可生產蛋白質含量超過70%的高質量蛋白,按全年生產52萬t味精計算,可生產10萬t菌體蛋白,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味精廢水的處理成本.國內有些企業采用或正在試用高速離心機或絮凝沉降法去除菌體,但因投資大或過濾困難,效果不理想.超濾膜分離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分離單元技術具有操作簡單、分離效果好、能耗較低等優點.因此我們考慮采用超濾技術去除味精廢水中的菌體.
雙向流中空纖維微濾膜技術用于味精生產工藝中的間接冷凝水除菌體在味精生產過程中,不同工藝段產生不同的廢水,第一種是高濃度有機廢水,主要為離子交換尾液,第二種是中高濃度有機廢水,為淀粉廢水和制糖廢水及其它廢水的綜合廢水,第三種是不需處理直接外排的冷卻水.高濃度有機廢水采用離心,絮凝等物理濃縮或沉降法制有機肥,中高濃度廢水采用物理與生化相結合的辦法,如厭氧好氧、SBR等生化技術處理后排放,由于味精廢水含有較高的氨氮,處理后較難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給環境帶來污染.某大型味精集團本著節約水資源,減排降耗的理念,采用清濁分流的方式,改造傳統直接冷凝排放方式為間接冷凝凈化回用.該法的優點是冷凝水經膜分離除菌凈化后可以回用,節約水資源:味精結晶過程中因負壓而進入冷凝水的少量谷氨酸鈉可以回收,濃度約%;廢水排放量減少,單位產品耗水量降低,經濟和環境效益明顯.由于冷凝水中含有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并且水溫較高,致使水中出現微生物污染,如不經處理,回用后將影響味精質量,間接冷凝水通過超濾膜處理后,能徹底去除水中各種菌類和其它雜質,使水質大大提高,達到回用指標,同時能回收谷氨酸鈉,對企業來說具有較大的綜合效益.
洛陽天泰科環境技有限公司憑靠科學的管理體系和高質量的產品,及良好的銷售及全程技術服務在同行業之中獨樹一幟,受到全國各地廣大客戶的廣泛贊譽.我們立足于高起點、大投入、高水平運營,堅持高標準、零缺陷、精細化,抓住每一個發展環節,將用戶滿意作為產品質量標準.從產品設計,生產到用戶使用過程都嚴格實施一系列有效的質量保證措施.愿與客戶長期友好合作,本著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與您攜手再創明日輝煌.
水資源對人類生存有著重要作用,雖然水資源將大部分地球表面覆蓋,然而%屬于海水,無法直接使用,而僅有%的地下水、湖水與河水等淡水資源可以被人們直接利用.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人們在水資源需求量方面日益增加,而基于無節制浪費、水生態污染以及超限度開采等影響,導致世界水資源出現短缺問題,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因此,世界各國正在積極開展海水淡化研究,對此需要加大相關工作研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