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最偉大的發明創造之一。陶器的發明是與-經濟生活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在相差不遠的時期,不同地域的民族相繼發現了這一火與土燒煉的奇跡。這些民族也包括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
1978年在-昌都地區發現的卡若遺址,考古中發掘出大批極有價值的wen物,其中造型工藝方面最引人入勝的是一件雙體獸形罐。此陶罐由一個口和兩個完全對稱的器身和器底組成,其形似二獸相相而立。它的頸部和肩部的一對帶孔器鈕巧妙地把動物的耳與尾表現了出來。獸形罐的整體造型洗練簡潔,具象與抽象和諧統一,其形在似與不似之間,表現了卡若人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這種造型構思十分奇特,可謂獨具匠心。雙體獸形罐顯然不是簡單的烹飪器皿,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被-博物館作為鎮館之寶,并根據其造型設計了-博物館館標。
1984年在拉薩市北郊發現的曲貢文化遺址,是繼卡若遺址之后-發現的第二個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其年代比卡若遺址略晚,出土的陶器代表著-新石器時代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卡若雙體獸形罐
曲貢遺址中出土陶片多達五萬余片,可辨認器型的有1234件。上限年代為距今4000年,下限年底可能晚至吐蕃時期。 與卡若遺址相比,曲貢居民已熟練掌握了慢輪修整技術,在陶器的成型、裝飾、焙燒等方面都顯示出很高的水平。
曲貢遺址的陶器種類較多,以罐為主,另有碗、豆、盂、杯、缽、盤等,都為圜底器和圈足器,絕不見平底器,陶器器耳較發達。從其用途上可分為炊器、水器、盛器三類。陶質有夾砂陶和泥質制兩種,夾砂陶的料摻和石英和云母。陶色有黑、黑褐、紅、紅鶴、灰幾種,以黑陶和黑褐陶為主,紅陶和紅褐陶少見。曲貢遺址出土的陶器火候較高,陶胎致密、堅實。其陶器器表多經磨光,尤以磨光黑陶最為精致。這種磨光黑陶加工精細,光潔度高,亮如黑釉,而且陶胎很薄,有的僅厚0.15厘米,可與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相媲美。陶器的裝飾手法更富于變化,曲貢先民不但在裝飾部位的選擇上更加明確,而且在圖案的構成方面也有了新的發展。紋飾非常豐富,以刻劃紋為主,也有錐刺紋、鋸齒紋、弦紋等,多飾于陶器的腹、頜、耳部。
陶器以盤筑法手制成型為主,一些小型器物則是直接用手捏成型;制作工序比較復雜,陶器成型后對接口沿和底部,圈足貼接器耳。曲貢陶器的修整采用了慢輪技術,而且使用了一種非常精致的“磨花工藝”、它是在陶器表面打磨光亮后,再磨出糙面作底紋,保留下來的光面構成素雅的圖案。這種無彩的裝飾勝于有彩,這不僅是單純的胚體表面處理,而且是特殊的裝飾工藝。這種裝飾工藝在我國的史前陶器裝飾手法中是極為罕見的,是曲貢人獨到的藝術創造,是藏族先民的特殊貢獻。
1992年,在曲貢文化遺址還出土了一件高4.5厘米、寬4厘米的陶塑猴面像,是一件某種大型陶器的貼塑裝飾。猴面貼飾形象逼真,神態生動,充分體現了曲貢先民的造型能力和水平,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另外還有一件捏塑的鳥頭陶塑,也十分珍貴。由于猴與鳥都是哦古代藏族人民懷有特別感情的動物,通過陶藝表現它們的形象,不會是尋常的藝術品。這表明曲貢人還通過陶藝體現自己的信仰。
曲貢陶器的造型之豐富,可謂達到了高原陶器發展shi上的巔峰。其器物造型對其后的雅隆部落時期直至吐蕃時期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曲貢文化的陶器代表著-高原新石器時代末期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具有極為濃烈的高原低于色彩。
-曲貢陶器
51A設計機構的擅長星級酒店的專業藝術品設計定制,在行內已有十余年經驗。和硬裝設計高度協調、國際化、民族化、特色化,不過時是51A設計機構做酒店藝術品的基本原則。51A設計機構歷年產品專業的藝術效果和高標準的工藝質量深受酒店和酒店客戶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