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制造“五部曲” :自造
《》頒布兩周年以來,中國制造一直是世界關注的焦點。從歷史得角度觀察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可以用這五個詞――自造、制造、質造、智造、創造,來描述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自造衰落 工業興起
人類兩千年的文明都處于自給自足的時代,那時人們自己制作工具,衣食住行很少依賴家庭之外的資源。直到蒸汽機等新能源的發明讓生產慢慢集中慢慢規模化。因為機械能不像簡單的家庭手工業可以分散化,水能、電能等都集中在河流、礦產附近,所以就催生了一批很有地域特色的工業的誕生。
然而工業在全球的發展是不均衡的。當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的時候,中國還處在自給自足的手工業時期,人們衣食住行絕大部分是自己制作。小農自然經濟占據主導的市場沒有引起工業品的規模化生產,也制約著技術的創新。
經過工業革命,西方很快進入自動化生產即機器生產時代,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生產使得西方物質從缺乏時代走向了飽和時代。日用品的充足供應使得西方國家有更多資源投入到大型先進機器設備的研發制造當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都得益于前幾次工業革命。同樣,高端國防武器也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得到進一步磨礪。
制造大業 富國強兵
工業化的一個結果就是產品過剩。源源不斷的機械能使得商品可以不分白晝黑夜地生產出來,但發達國家消費總量有限,為了把產品賣出去,他們發動了貿易戰。在中國封閉經濟環境下,他們用武力打開了清政府國門,整個中華民族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危機。伴隨貿易戰而來的是鴉片毒害,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掠奪中華資源,侵吞人民財富。
責任編輯:null
微信掃碼關注 億華聯眾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