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王思聰甚為無奈地發了這么一條微博, “真希望每天都是4月1號,這樣愚民們看到新聞和謠言的時候會稍微動下腦筋分析一下它的真實性,而不是盲目的接受那就是事實。”
不久前,王思聰甚為無奈地發了這么一條微博, “真希望每天都是4月1號,這樣愚民們看到新聞和謠言的時候會稍微動下腦筋分析一下它的真實性,而不是盲目的接受那就是事實。”
思聰是苦于總成謠言中的男主角,還偏偏有人信,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更現實的情況可能是,在信息高速流通造謠成本太低的情況下,群眾的腦容量也是著實不夠用了。
大概也是感同身受,日前,谷歌宣布上線"事實核查"功能。
很顯然,這一功能主要通過對搜索結果進行標注,來幫助用戶甄別消息——在用戶使用Google進行搜索時,結果中會顯示這一消息的來源出處,而關于這一消息的驗證結果,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都會在搜過結果中被標記出來。
消息核實自然不是一個輕松的工作,谷歌并沒有打算親自上陣,而是通過與諸如Snopes、Politifact這般的第三方事實核查機構合作來進行網站上的消息核實。據說,它目前已經組織了一個專門的第三方核查機構社區,合作機構的數量已經增加至115家。
此外,消息的發布者如果希望自己在核查標簽中擁有一個顯著位置,只需要在網站添加一些代碼,而用戶如果在瀏覽中發現了事實錯誤也可以通過反饋鏈接進行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搜索結果都會被添加核查標簽,而不同的用戶即使在搜索同一條消息,在該標簽已經被驗證的情況下,也可能有部分用戶看不到這一標簽。
據CNBC報道,其實早在去年10月的時候,谷歌就已經在新聞搜索欄目中啟用了"事實核查"功能,如今是進一步將其應用到了所有普通搜索結果中。
你大概會問,為什么不干脆就隱去所謂的假消息,要通過 “打碼”的方式來個真假對壘,谷歌表示希望借此幫助人們做出更明智理性的判斷。
谷歌此番對假新聞拾起鞭子,大概是源于去年的美國大選,要知道,在那期間,戲很足的絕不僅僅是幾位劍拔弩張的政客,不少假新聞寫手也是搭臺唱戲,賺足了眼球,甚至由此衍生出了一門生意,開班授課教你如何炮制新聞。
《華盛頓郵報》就曾援引一位寫手的話表示,每千次瀏覽量有時能帶來13~14美元廣告收益。6月至8月,當時Facebook上的粉絲還不足15萬人,每月能掙1萬至4萬美元。大選投票日前這半年的收入,頂得上他本人在餐館當20年服務員。
BuzzFeed也有文章曝光稱,在一座你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僅4.5萬人的小鎮上,“假新聞點擊業”的興盛另人咂舌,他們有上百個專題網頁,針對美國大選發布各種純假、摻假消息,包攬了其期間的諸多 “大新聞”。
Facebook的 “新聞推送”被指為假新聞猖獗的最大 “助攻”。原因是其以避免人為偏見為由,將“新聞推送”內容完全交由這套復雜算法決定。但這套算法可以算流量算互動性算廣告提成,卻無法判斷內容真假,為假新聞制造者提供了更大牟利空間。
所幸的是,Facebook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去年 11 月它宣布禁止假新聞網站加入其廣告平臺,并且在今年3月份上線了“爭議標簽”功能,標記假新聞,提醒用戶被標記的消息存在爭議,并將爭議信息交由第三方信息機構核查。
造謠分分鐘,辟謠累成狗,兩家引入的第三方核查及標記功能能還群眾一雙雪亮眼睛嗎,現在還太難說,就現在的實際體驗來看,絕大多數情況下,并不能感覺到相關功能的存在。
但是,有行動,總歸是好的。所以百度,你還在等什么呢?
當然,放國內,還有一個尷尬的情況是,現如今不少公司已經將“放消息-辟謠-做實”的套路玩得溜溜轉,“謠言即預言”,真要是引入這功能,第三方的工作量想必也是大了去了。
微信掃碼關注 億華聯眾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