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曦從沒想到,自己會接到那樣一個電話。
周曦從沒想到,自己會接到那樣一個電話。
“快打過來了,我們撤不撤?”2013年,云從科技的技術總監李夏風,正帶隊在邊疆的安防卡口安裝人臉識別設備,試圖通過技術手段把恐怖分子擋在安全區外。那一年,邊疆彌漫著緊張的反恐氣氛。
他站在邊防站二層環顧四周,一樓的武警全佩了手槍巡邏,二樓的人配了沖鋒槍。聽說附近的派出所剛發生了交火。
周曦聽出了李夏風的緊張。兩個人都很糾結,不撤可能有危險,撤了,工程必然夭折。最終,團隊在前線留守下來了,安防也發展為金融之外云從科技的主要落地場景。
云從科技專攻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從007系列電影,落地到機場安檢員的屏幕上,但這項看上去高大上的前沿技術,商業化的過程,遠比想象中血腥和艱辛。
2006年,云從科技創始人周曦,在美國師從計算機視覺之父黃煦濤(Tomas S.Huang)教授,畢業時,他琢磨著將人臉識別技術商業化落地,與中科院重慶所不謀而合。
2010年,周曦以“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回國,重慶所劃撥了幾十個事業編制的研究員給他,這批科學家,也是2015年云從科技成立時的早期員工。某種程度上,云從科技是支“國家隊”。
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安防、金融、醫療、旅游等行業都存在商業機會。由于國家隊兼顧確立行業標準的任務,云從最初的切入口放在金融領域,跟四大行成立聯合實驗室,摸索下一代網點的智能化場景。
銀行對技術的饑渴很好理解——通過替代人力節約開支。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和銷售模式,凸顯了傳統銀行在營銷體系的陳舊,以及客服系統的低效。中國四大行的轉型方向,在于將普通網點,轉移為營銷、體驗和服務中心。在其中,人臉識別的落地場景,會集中在營銷、客服和安全三大類。
“智能時代來了,銀行希望未來的網點無人職守,雇員走出去服務,把產品往寫字樓和商場里推廣。以及做手機銀行,手機端的刷臉認證,提高安全性。”周曦說。
舉例而言,以往人工開會的整個流程耗時30分鐘,如果用機器來完成整個自動認證和開戶過程,只需要3分鐘。除了現金業務,機器可以取代大量人工客戶席的職能,提升效率。在ATM機這類硬件端,也可以搭載人臉識別,提升安全性。
相應的,目前云從科技的收入來源,分為核心系統軟件和維保服務費,改造ATM機等終端設備(紅外雙目攝像頭)費用,以及按次收取調動云服務的費用。
至于這塊市場究竟有多大?據周曦估算,僅四大行完成全面系統改造,采購金額就會過億元,而中國的銀行有上百家。
如今國內在人臉識別行業的玩家,除了云從科技,還有商湯科技、格靈深瞳、曠視科技等創業公司。
但在過去兩年,從事To B端人臉識別的企業,都經歷了一個熬的過程。一方面無論是銀行還是公安系統,大規模采購都需要提前一年做預算,這延緩了行業的爆發,另外,在過去兩年里,為了滿足應用層面的預期,人臉識別技術在各家不斷的PK中爬坡。
云從在四大行總行中的首個客戶是農業銀行。敲定合作前,農行找了三家供應商,分別在省分行試運行產品,由于識別的準確率,和系統便捷性未達預期,農行在實驗的第一年始終沒有發起采購。
“2015年這一年,通過在金融銀行的無數次PK,我們人臉識別技術提升了兩個數量級。銀行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達到千分之一誤識率,又要看看萬分之一的情況是什么。”
過去兩年,云從科技在安防和金融領域,與競品供應商PK了五、六十輪,三十六次拿到第一。研究院的壓力很大,如果PK失敗則會淪為眾矢之的,院長會馬上背著包帶兩個下屬直接飛到客戶駐地。往往幾家供應商的負責人,火急火燎地聚在現場,又開始第二輪PK。
周曦告訴36氪,目前農業銀行在37個省份超過3萬臺設備,搭載了云從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2017年,這個范圍會擴大到所有全國范圍內ATM機。
目前,云從科技在美國UIUC,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都建立了實驗室。公司總體人員規模400人,研發人員超過200人。其余人員屬于銷售和服務部門,且云從在全國十座城市成立了銷售服務中心。
對于一家技術類創業公司,云從科技的重銷售模式十分突出。周曦有意而為之,2015年成立初期上來就鋪通銷售。他認為人臉識別供應商的核心邏輯,是輸出的是定制化的解決方案,這意味著,必須掌控從基礎研究——產品——解決方案——銷售——服務的全鏈條,一個都不能少。
“在真正深入行業前,做大包大攬的全通用型的產品,沒有意義。”周曦認為,現階段客戶關心的是定制化解決方案和服務,接下來才會進入降低成本、標準化的階段,維持正常盈利。
從全鏈條入手,抓住核心技術和客戶資源兩頭,產業鏈上下游就會向自己靠攏。
他預計盈利的時間點會在2017年到來。今年,安防領域的采購需求也會繼金融之后,迎來大爆發。
36氪從上述人士處獲取的一份文件顯示,云從科技已于近期獲得發改委批復,成立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總投資金額1.2億元。
市場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期待已經達到巔峰,然而這種熱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舊依賴于消費者的寬容。人臉識別、語音識別這類技術的商業化路徑,說明了一件事,相對于一片藍海,殘酷的競爭反而更能把技術推進應用世界。
微信掃碼關注 億華聯眾 公眾號